行为习惯 麦田 > 家长学校 > 孩子问题 > 行为习惯 > 正文

学习不以物质奖励作为途径

行为习惯麦田编辑2020-11-09 18:29:57 浏览

导读:给孩子一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奖励有些出手阔绰的家长,总喜欢跟孩子许诺,成绩提高一分,奖赏人民币若干,考完兑现,绝不食言。这样的做法引

给孩子一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奖励


有些出手阔绰的家长,总喜欢跟孩子许诺,成绩提高一分,奖赏人民币若干,考完兑现,绝不食言。这样的做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反感,如此奖励,让读书学习斯文扫地。


物质刺激夸张得过了头,读书学习充满了商业色彩,肯定不符合教育规律。但是一定的物质刺激有时并不是坑害学生。其实,谁不期待劳动后的收获?谁不期盼学习后的奖励?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对于学习来说,人们最理想的收获是取得优秀的成绩。


可是对于那些自控力不强、自制力不够的学生来说,这种“金榜题名”的收获似乎过于遥远,那些“长大后成为社会栋梁之才”的学习动力也不一定十分有效。如果能给予他们一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奖励,效果或许会更好。


让我们回想一下,当我们还是幼儿的时候,为了不让我们哭闹,父母会给我们买好吃的食物;为了让我们安静听话,父母会许诺给我们买好玩的玩具;为了让我们开开心心去上学,家长也许不惜重金购买价格昂贵的书包、文具。这些何尝不是一种物质刺激呢。孩子开始读书以后,适当的物质刺激还是必要的,只要不过分,不离谱,学习积极性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。


在低年级,这种方法相当奏效。有一个孩子,对巧克力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。于是他妈妈就想到了巧克力鼓励法,给他买一大堆弹珠巧克力,每当他做作业的时候,就规定他每完成一门作业,可以吃一粒巧克力,如有作弊,就没收所有的巧克力。那孩子真的严格遵守规定,每做完一门作业,就往嘴里塞一粒巧克力,笑眯眯地咀嚼着巧克力,心花怒放,也分不清这是完成作业的喜悦,还是享受巧克力的满足。


这种即时的回报,成为了孩子完成作业的动力。他妈妈告诉我:“过去我就是坐在他旁边‘督战’,作业也还是完成得丢三落四。现在让巧克力来监督,比我管用多子。”


从巧克力到电脑,给我们什么启示?


后来孩子长大,进入中学,巧克力已无法满足他的要求。母亲开始用讲道理的方式鼓励孩子学习,苦口婆心讲了许多,从华罗庚到陈景润,再到比尔·盖茨,希望他能从中汲取哗:习的动力,效果微乎其微。儿子读书学习的劲头像壶温开水,不热不冷。


有一天,母亲发现儿子对电脑着了迷,每天上网,劲头十足。母亲语重心长地说:“儿子啊,你不能再玩电脑了,高中的学生谁不在努力啊,你会把前途都玩光的。”孩子却不以为然。母亲想起了当年的巧克力,与其每天监管他不玩电脑,还不如让电脑来监督儿子的学习。


于是就与儿子谈判:“你喜欢电脑,也没什么不好,如果能保证在课余玩电脑,我才支持你。”孩子说:“那没问题,我保证就是了。”母亲就慷慨地把电脑搬到了儿子的书桌上,对儿子说:“电脑就在你旁边,但每天必须完成所有的作业,才能打开电脑。违反一次,你就与电脑永远再见。”儿子喜滋滋地看着电脑,爽快地答应了条件。


后来,那位母亲还曾来请教我:“有没有什么程序设置之后,只有孩子做完作业,电脑才会自动打开?”我回答她:“好像没有。”


几年以后,我们又谈起电脑监督学习的方法,我问这位母亲:“你的儿子信守承诺吗?”她高兴地说:“他怎么会不守信呢?如果违反一次,我肯定让他与电脑绝缘,他知道我脾气。而作业完成了,他可以尽情地上网,不需要再躲避家长的突击检查。这种愉快大概是别的孩子都享受不到的吧,我给了他多高的奖赏啊!”


奖励的方式原来这么多


这种物质鼓励的方法看似可笑,却体现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:人们大都期待付出以后的回报,如果这样的回报贴近而实在,人们就会产生无限的动力;相反,如果这样的回报空泛而遥远,人们的信心也会随之减弱,回报也就变得毫无意义。


老师对学生说:“认真学习外语,将来给你能到国外当外交官。”学生会认为老师在说梦话。而当家长对孩子说:“认真学习外语,今年大考得个第一,向老爸老妈报喜。”学生也许会暗暗地努力,争取体验考第一的胜利感觉。


当然我所说的“物质刺激”并非一定指物质,它泛指一切让学生学习后所获得的即时回报。譬如给自己学习制定一个阶段性的学习计划,完成了就可以给自己一个奖励;或者去打一场喜爱的篮球;或者看一场向往已久的电影;或者过一把网络游戏瘾……哪怕是舒舒服服睡个懒觉,只要是自己渴望的,都可以作为一种奖励的方法,来鼓舞自己突破学习中的困难。


在这过程中,最关键的是要把诱导一直坚持到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之后,中途不要寻借口,找理由,没完成作业就吃“巧克力”,那么物质刺激的结果只能是刺激自己的物质欲望,从而背离了初衷。


物质刺激是一种手段,不是目的,物质刺激最终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动力,这两者是万万不能颠倒的。


责任编辑:麦田学校

上一篇:孩子学习浮躁的表现以及解决方法 下一篇:孩子“粗心”的原因
分享到: 更多

在线咨询

家有困惑孩子,就找麦田教育!
麦田学校网版权与免责声明

①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连带责任。
② 不良/侵权内容举报电话:400-801-9189

免费注册体验在校学员家长登录

猜你也喜欢看这些

右边(2)300*220

成长相册更多

  • 麦田学生国旗下演讲:感恩父母,反思自己 麦田学生国旗下演讲:感恩父母,反思自己
  • 麦田感恩成长心连心活动 麦田感恩成长心连心活动
  • 火灾无情,警钟长鸣——记麦田消防演练活动 火灾无情,警钟长鸣——记麦田消防演练活动
  • 孩子,无论风雨我们一起走过——麦田亲子互动游戏 孩子,无论风雨我们一起走过——麦田亲子互动游戏

家长常见问题解答更多

返回
首页
返回顶部